日前,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指导,省人才之家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高层次人才宣传电视栏目《院士专家面对面》对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进行了专访。8月28日晚,山东卫视《院士专家面对面》栏目以《汪传生:橡胶工程学科守望者》为题,讲述了汪传生教授40多年来在橡胶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的故事。
节目中,汪传生教授详细解读了他多年以来为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废旧橡胶塑料循环利用、橡胶混炼技术和装备水平整体提升开展的探索。

以下是栏目播发的专访视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专访内容:
汪传生:橡胶工程学科守望者
近年来,我国橡胶轮胎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量稳居全球首位。2024年,中国轮胎产量达到11.87亿条,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年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轮胎制造大国。然而,与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品牌相比,我国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上仍存在差距,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电动车专用轮胎需求激增,以及国际市场绿色低碳准入标准日益严格,都为橡胶轮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挑战。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节能降耗、绿色制造与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已成为我国轮胎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产业发展正由“量的扩张”迈向“质的提升”。自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制造业全面进入转型深水区,橡胶轮胎产业不仅面临国内碳排放管控压力,还受到国际绿色壁垒冲击: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不断加码,国内部分整车企业亦将供应链碳排放纳入考核,轮胎已从单一工业部件上升为衡量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绿色指标”。这也对橡胶学科科研人员提出了开发低碳工艺、循环利用技术与高性能绿色材料的更高要求。
青岛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黄海之滨。七月份,进入暑期的工程实验室没有放假,反而更加忙碌。十几个轮胎制造装备的研发项目正在同时进行。
橡胶同步转子混炼、串联连续混炼等成套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胶料均匀性和稳定性,还将能耗降低10%—25%,助力轮胎产品性能与寿命双提升;废旧橡胶/塑料低温连续化裂解清洁工艺技术,实现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混杂废塑料分级催化裂解技术和油田油泥、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装备,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65岁的汪传生是这些绿色低碳橡胶项目的牵头人。从事研发装备的,是汪传生指导的博士生们。他激励自己的学生们更勤奋、多积累,为未来的科研打实基础。
汪传生始终致力于提升橡胶工艺水平,推动橡胶装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从天然橡胶的制备到胶料的密炼,从轮胎制造到废旧轮胎回收,轮胎产业迫切需要科技攻关的领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也因此两次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他对橡胶学科的坚守,开始于1978年考入当时的山东化工学院。
18岁离开安徽潜山老家到青岛上大学,汪传生就读的橡胶机械专业,办学水平居于全国一流;他所在的城市,具备完备的橡胶产业布局。此后,他的整个科研生涯,始终与母校的橡胶学科、青岛的轮胎产业的快速发展同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轻型货车、小型客车奔走在城乡之间,轮胎需求急剧增长。当时我国年产汽车几十万辆,轮胎产量逼近3000万条,轮胎出口创汇助力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但是,当时国产密炼机普遍存在胶料分散和分布不均、维护频繁的问题,大型轮胎厂不得不依赖进口的高端密炼机。1986年,橡胶制造装备的技术攻关,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在接下来的15年里,汪传生都在努力探索,尝试回答,“中国人能不能做一台自己的高品质密炼机。”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汪传生设计的设备,在关键参数上超越进口样机,为国产密炼机“正名”。这让橡胶学科走出实验室、走进车间,愈加成为汪传生坚持不懈的追求。
同步转子密炼机的产业化,标志着我国本土轮胎装备开启了对进口装备的替代和超越。之后,汪传生和团队坚持优化密炼机转子的设计,不断提高密炼机的技术水平,科研团队也因此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荣誉面前,汪传生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追求。进入21世纪,我国成为全球轮胎制造与消费大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轮胎报废量同步上扬。简单的粉碎和翻新无法满足环保要求,成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欧洲、日本等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布局废旧轮胎热解工艺,国内很多人在研究这项技术,也有企业采用间歇式设备,以所谓的“土法技术”裂解废轮胎。正是在这个时候,汪传生带领团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废旧橡胶处理系统。
从2004年起,汪传生团队与济南一家环保企业合作,协力开发以连续低温裂解技术,处理废橡胶、废塑料的工艺和装备。汪传生在热效率、连续化、密封安全、出油控制等多个方面,对原先的工艺进行全方位提升。这项技术因为具备低排放、低能耗与高效益的产业化价值,在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设备整机出口,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汪传生看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在短短数年内就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内心泛起一丝波澜。在采访中,汪传生坦诚地说,“我觉得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没有平常心,就做不了科研。因为你做出来东西,别人把它产业化、得到效益,人家也是要投资的。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跟学生讲,如果每件事都斤斤计较,我们的成果就很难推广,技术就做不下去。这是两个不同的赛道。我们如果不把我们所在的这个赛道解决好,国家的科技就很难发展。”
当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浪潮袭来,汪传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回响,最终作出抉择——做一位摆渡人,悉心培养学生,帮后辈把科技成果从象牙塔内摆渡到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中去。截至目前,他已培养硕士122名、博士21名、指导博士后15名。
过去40多年,我国的橡胶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轮胎产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汪传生脚踏实地、埋头一线,以过硬的科技成果应国家所需、与时代同行。面对成果转化的物质吸引,他决心守望校园,奖掖后学,愿将自己的科研生涯,书写成一曲温润的赤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