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立峰
1970年3月生于山东省荣成市,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8月毕业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英特尔公司和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做博士后,2010年1月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至今。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获美国专利2项,荣获美国微束分析学会授予的杰出学者奖和美国国家电镜中心的访问科学家奖。一些研究成果包括:(1) 首次在电子场发射器的钨丝顶端生长出氧化锌纳米线并对其场发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成果发表在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3, 82: 1096) 上。该论文目前已被他引170多次。(2) 首次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物理蒸发-凝聚法制备了多种一维纳米硫化镉光电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生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美国电镜学会主办的显微镜与显微分析(Microscopy & Microanalysis, 2005, 11: 116)、物理化学杂志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4, 108: 1617) 和化学物理快报 (Chem. Phys. Lett. 2003, 376: 653) 上。其中,发表在化学物理快报上的文章已被他引80多次,获得Elsevier出版社授予的2003-2007年度论文引用奖(Most Cited Paper 2003-2007Award)。(3) 首次采用浮动介电泳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和硅化镍导线,并对其电性能进行了研究。这些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主办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和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为纳米电子器件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青岛市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从事新型碳基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半导体工业、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现已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0余篇,获美国国家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