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当前,学校正奋力冲击“双一流”学科,人才引育工作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亟需大力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立足学科,精准引进人才。紧密对接学校“十五五”学科建设规划,精准研判人才缺口。建议各学科点主动出击,精准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并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持。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为例,可立足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引进智能优化、先进半导体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既契合学科急需,又可搭乘“十五五”快车道,支撑学校“双一流”学科申报与建设。
多级联动,破除制度壁垒。新引进人才普遍面临科研启动经费落实、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科研团队组建、配偶工作安置及子女教育衔接等现实诉求,上述诉求配套制度涉及多个部门,仅依靠课题组或学院协调力度较弱,亟需构建常态化的多部门协同响应机制。通过明确权责边界、优化流程衔接、强化信息共享、统筹对外协调,系统性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性壁垒,为引进人才快速融入学科建设、持续创新产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服务支撑。
基金育苗,助力人才发展。面向校内优秀师资和科研骨干苗子,设立专项人才培育基金,作为人才的“第一桶金”。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报为牵引,通过安排经费支持、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育苗”举措,激励教师潜心钻研,产出高水平成果,培育骨干力量,显著提升中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工程的成功率。
团队聚力,锤炼领军英才。建议面向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大力开展跨学院、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学科带头人应“甘为人梯”,领衔主抓团队建设,分析研判团队发展方向,凝练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系统提升教师的科研前瞻洞察力、创新能力及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加速实现高水平人才梯队化育成、领军英才“后继有人”。
相信通过推进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学校在冲击“双一流”建设中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更大的“青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