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人物 > 正文

【代表心声】孙明媚:以“811”项目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作者:报社 来源:报社 责任编辑:韩玉花终审:李鲲鹏 点击: 日期:2025-08-28

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承载着学校冲击A类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的历史重任,更是破解发展瓶颈、借势突围发展的战略支点,是我们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和必须把握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A类标准仍存国家级领军人才不足,国家科技奖、教学成果奖匮乏,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不足等突出短板。对学校而言,这既是重塑“中国橡胶工业黄埔”金字招牌的背水一战,更是牵引材料、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科群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唯有以高峰带高原,才能彻底扭转“有山无峰”的学科格局,为学校赢得资源配置话语权和行业发展主导权。

打造学科高峰,必须打破“本位主义”,构建全校“一盘棋”协同作战体系,建立健全有组织、高效率的推进机制。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领导。在学校层面成立“811”项目攻坚指挥部,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核心部门及主建、参建学院,明确权责边界,形成“指挥部-主建学院-参建单位”的垂直贯通与横向协同矩阵。二是深化目标分解与责任捆绑。将国家级人才引育、国家科技奖/教学成果奖突破、国家级平台建设、CNS顶刊论文、重大重点项目承担等核心指标,科学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单位、压实到团队、细化到个人,纳入相关部门和学院的核心考核指标,与资源配置、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责任共同体。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精准发力。在引人指标、职称评聘、科研启动经费等关键资源上,坚决向“811”项目聚焦、向化工学科高峰建设倾斜。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面向校内外征集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产出标志性成果的方案与团队;完善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组织模式,鼓励围绕“化工+人工智能”等交叉方向组建大团队、谋划大项目、冲击大成果;改革评价体系,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为潜心攻关者松绑减负。

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举全校之力、集全员之智,共同书写以学科高峰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科大要闻
  • 崂山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 四方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清河路6号

  • 高密校区: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 济南校区: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 教科产融合学院(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西段)5188号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2023 青岛科技大学